选择「难而正确」的路,更容易避开内卷
投资会亏钱;
感觉上班很好,如果不上班你干什么呢?(那时候我也觉得财务自由就是不上班,不想上班是我的一大动力)
要计划 10 年啊,太久了……
一晃过去六七年了,最近突然有同学找我聊起了当时的计划——毕业以前觉得,一直上班也挺好的。但现在觉得,上班这几年磋磨得够呛,如今又延迟退休了……我当初选的这条路很好。
不过有一点可能和大家想的不一样。
在他们看来我是个不上班的人。
但实际上我依然每天 7 点开工,到 18 点下班。
最大的不同可能是:
1、我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、做自己想做的事儿,所以不容易觉得厌倦。
2、我判断“工作”的标准是对生活和成长是否有价值,不只看有没有收入。像去年研究营养学,今年研究工位改造,都没有收入,但他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。
3、随时工作的另一面,是如有必要也可以随时休息。
4、我还是很在意主动收入,只是我们的生活不依赖它。我和也太选择生活方式的标准是,什么样的生活方式,即使失去全部主动收入也能一致保持下去?我们追求的不是不上班,而是安全感。有安全感才有做选择的自由。
这和我刚有财务自由计划时的区别挺大的。最初我对财务自由的理解,和现在很多人对躺平的理解差不多。现在我对财务自由的理解,更像是主动选择一条「难而正确」的路。
……
有次听罗振宇聊什么是优势?
真正的优势是,别人知道你是怎么做的,但没人愿意学你。
当时就在想我的优势是什么,想了半天想出来一个——我愿意比别人更慢一点 😂 我愿意花 5~10 年去做成一件事儿。别人一看这事儿太慢,也就看不上了。
大家都知道,如果赚到的每一分钱都能花一半、存一半,就能慢慢积累下本金。但现实中愿意这么做的人不多。
大家都知道,如果把花一半、存一半坚持做 10 年、做更久,本金就能积少成多。但愿意这么做的人就更少了。
如果在此基础上,能再实现合理的投资增值,财务自由就只是时间问题。但愿意同时做到这三条的,就少上加少。
最近有朋友规划未来时提到一句按 7% 复利估算,当时有留言说「去哪找 7% 的投资」。我一时感慨,回了一句「收益是认知的变现,要找的不是 7% 的投资,而是去学习 7% 的认知」。想要 7% 收益的人很多,但愿意付出时间去学习了解的人更少。
张磊的《价值》刚出版时带火了「长期主义」这个词,但现在这个词少有人提了。因为长期主义也是「难而正确」的事儿,大家都想正确,但后来发现这条路也很难,就没人愿意走了。
暂停实验室的《有效努力》中有张图,关于如何做选择 👇 人人都想要「低成本、高收益」。但做的人太多了,这件事儿就会变成了「高成本、低收益」。
避开这个现象的方法之一,就是主动选一条难而正确、「高成本、高收益」的路。回到了前面说的——大家都知道你是怎么做的,但少有人愿意学你,这样也就卷不起来了。
……
年初读到《时间贫困》给我的启发——发现生活像是一场修行——当你犹豫的时候,选那个短期内更痛苦的选项,长期反而更容易幸福。走大路,大路人少。
当时有小伙伴问,那怎么知道自己走的是大路,还是小路呢?
这篇算是一个补充回答。「难而正确」或者说四象限法中的「高成本、高收益」,也许可以提供一个分析视角。
财务自由:我的财务自由实证之路
投资笔记:十年之约,躺赚不难
抵御风险:10 月保险最推荐
干货汇总:财务自由路上应该了解的每一个问题
PS:难而正确的事儿还有一个特点,往往还能其他领域找到对应。
最近我又读到一本对现实生活很有改变的书《成瘾》,里面也有同个道理的另一个切面:
如何在充满多巴胺的世界里找到平衡:
对快乐的不懈追求(以及对痛苦的逃避)会导致痛苦。
康复始于戒断。
戒断成瘾物质能够重置大脑的奖赏回路,并使我们从简单的奖励中获得快乐。
——节选自《成瘾》中 10 条建议的前 3 条
现代社会最普遍且合法的成瘾物质,我当时先想到的是手机。很多人降低屏幕使用时间以后,精神状态都会有明显改善 👇
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消费主义,如果我们把消费也看作一种成瘾物质,再重新看上面这篇,是不是也会有共鸣?
戒断,这个话题等我下个月有了更多实践再来展开聊~